一百一十七(1 / 1)

1261.【甘蔗和荔枝】

有些电视剧看看就好了,吃荔枝的季节不可能吃甘蔗。

我们这边老话说,清明蔗,胜毒蛇。四五月的甘蔗哪里能吃?只有冬天的甘蔗才能拿着啃。

不过现在荔枝品种多了,倒是可以从五月份一直吃到七八月。确实荔枝这个东西就得吃新鲜,过几个小时色泽和味道都会改变,完全不是一个口感。现在冷链保鲜技术比以前好多了,能将荔枝的色泽和味道保持得更久一些,可总归不是自然的味道。可惜在城里,也难得吃到最新鲜的荔枝了。

记得小时候在郊区厂矿,荔枝产量不算高,品种也不多,却都是附近果农大清早摘下来就拉过来卖的,带着叶子和枝,从树上下来不到一小时,一拉过来就一抢而空,全家一个上午可以炫五六斤,上火也要吃。有时候晚上散步锻炼经过人家荔枝园旁边,也会手贱摘几个偷吃。好在附近果农和厂矿关系不错,只要不弄坏树,摘几个吃也不追究。那个味道,至今难忘。以前习以为常的东西,现在却要碰运气才能买到那个口感。

而甘蔗并非我的最爱,因为牙口不好。如今买甘蔗往往是用来炖汤或熏腊肉的,很少抱着直接啃了。我在的城市还有过年买甘蔗放家里讨彩头的做法,意为“节节高”,一到过年前,扛着甘蔗走的人满大街都是,到了超市甘蔗大降价的时候,收银台排长队,每人手中拄着长长的甘蔗,远看好似丐帮发工资(/�1�7\)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

1262.【很冷的北方】

前几日来了几个印尼的华人朋友,来找渠道推广印尼华文教育的,顺便了解一下这边的文化,我们就说晚上请他们吃个饭,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。他们就说不了,晚上他们想去逛逛街,因为下个月要去很冷的北方,需要买点印尼没有的厚衣服,问我们在哪里买得到。

我就奇怪了,这个季节北方也不冷吧,我们更是快被热惨了,莫不是他们要去西伯利亚爱斯基摩?

我寻思着这个季节也不好买到羽绒服,思考了半天,最后还是问他们下个月要去哪里。

他们说,去台北。

在场几个中国人都愣了,许久无言以对:真是“很冷的北方”……我觉得肯定没有现场的气氛冷。

有个年纪大的老师就很实诚,说,台北不冷啊……跟我们这里差不多吧……

印尼人说,对我们来说很冷了……

我说,好吧,没毛病,相对于印尼来说,台北二十多度,确实,很冷,北方。您就旁边超市里买件夹克就行,非常厚,够您在很冷的北方穿了。

他们点头说,啊,确实是很厚了(ーー;)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

1263.【洒脱】

我刚到泰国支教那阵子,特别喜欢看蔡澜的作品。我就奇怪在泰国鸟不生蛋的乡下,为什么能找到那么多繁体中文的文学作品,而且蔡澜的作品意外的齐全,闲来无事不知不觉就熟悉了他的文字。

从字里行间就特别佩服蔡澜的洒脱,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他喜欢泰国的生活,什么时候不想工作了找一棵榴莲树就可以不愁饿死,不想活了便往树下一躺,等着榴莲砸自己头上,连都不用动手。这真是撞到了我的心巴上,顿时放弃奋斗直接躺平。

我是学了他的不务正业,可问题是蔡澜却可以活生生把不务正业玩得很专业。年轻时别人在奋斗,他在邵氏片场摸鱼偷吃道具烧鹅;中年别人焦虑秃头,他拎着菜篮子满世界找最贵的松露配最便宜的泡面;老年别人养生喝枸杞,他翘着二郎腿点评米其林:“这道菜嘛,不如我家楼下阿婆的叉烧。”医生让他戒酒,他反手开了本《品酒笔记》;金庸给他封了个“食神”称号,他转头就把“神”字蘸酱油吃了,边嚼边写《死前必吃清单》。

当潇洒变成了家常便饭,人间烟火气都能高端成交响乐。失业了,正好写专栏;生病了,趁机研究病号饭。蔡澜的文字像辣椒酱,初尝刺激,后劲上瘾,最后彻底改变味觉系统——人生这场宴席,筷子在自己手里,哪怕端的是快餐盒饭,也要吃出满汉全席的架势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

1264.【从未改婶】

我们这边有一家开张多年的沙煲螺蛳店铺,老板人称拉叔,难得地摒弃工业辣精,还在坚持做传统清汤螺蛳煲,做得相当好吃,每天店里都接踵摩肩,天天爆满。

不知什么时候起,他家店铺斜对面莫名其妙又开了一家沙煲螺蛳店,仿佛跟他作对一般,店名偏偏叫做“拉婶”。

这就很有生活了。

拉叔家的老顾客纷纷猜测这拉叔和拉婶是什么情况,分析这也不像拉叔家的分店嘛~渐渐的,就开始流传出各种说法,最甚嚣尘上的是拉叔和拉婶离婚,拉婶心有不甘,要强行夺走拉叔的品牌和荣誉之类云云……终于,拉叔坐不住了,毅然决然选择了贴大字报澄清留言的方式。

于是,现在去拉叔的店铺,四周都贴满了黄底红字的大字报——“从未改婶”:拉叔自2001年开店以来,从未改婶!结发夫妻从未离婚,轻消费者不要相信其它模仿商家的恶意引导。

艾玛这更有生活了好吗⊙△⊙。

最终,拉叔的店铺伴随着“从未改婶”的大字报,变成了这条街的网红,引来无数人打卡拍照~(^◇^)/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

1265.【空耳方言】

跟同事就育儿问题聊了一个晚上,有感而发,于是回头找出纪伯伦的《致孩子》,刚读了第一句: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……

家中小儿听到了,伸头问,你说的是贵州漂流吗?

我奇怪了,就说这跟贵州漂流有什么关系?

家中小儿说,不是漂得太猛了嘛,出发时候穿的是一双鞋,一番搏斗到了终点发现脚上的鞋变成另一双了~

我�2�6_�2�6……。

我说,此孩子非彼鞋子,不要拿方言随便乱解读好不?(�0�1_�0�1)�1�7

最新小说: 妖书诡闻 清风绿叶夏相随 于怀阳古典诗词集 男友给我九元彩礼,却送妹妹豪车 我亲手破了老公的旺夫运 每天都在吃瓜第一线 当暗恋修成正果时 无忧琉璃盏 山茶映海 非完美病人